张乾二院士年表


1928年

8月13日(民国十七年六月廿八日),于福建省惠安县崇武镇海门乡出生。


1940年

夏,霞美小学毕业。

9月,升入福建省同安县私立集美联合中学(因抗战内迁福建省安溪县文庙),就读初中一年级。


1944年

1月,升入私立集美中学高中部。


1947年

7月,集美中学高中毕业。

10月,入读厦门大学。


1949年

8月,受聘厦大校友中学兼职数学教员。


1951年

9月,入读厦门大学研究生,导师卢嘉锡。


1954年

研究生毕业,并留校任教。


1960年

2月,组建新的物质结构教研组。

4月,合作翻译前苏联学者 M. B. 伏肯斯坦著《分子的结构及物理性质》一书并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次年9月出第2版。


1962年

10月,任厦门大学化学系副教授。


1963年

9月,参加唐敖庆在吉林大学举办的物质结构学术讨论班的专业学习与研究。


1978年

3月,唐敖庆主持、张乾二参与的研究成果“配位势场理论”获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

12月,任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


1979年

11月,与唐敖庆等合著的《配位场理论方法》一书由科学出版社以英汉两种文字出版。


1981年

4月,专著《休克尔矩阵图形方法》一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1982年

7月,与唐敖庆等人合作的研究成果“配位场理论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83年

5月,担任《分子结构》杂志(分子结构:理论)(Journal of Molecular Struture (THEOCHEM))编委。


1984年

1月,担任厦门大学物理化学专业博士生指导教师。

11月,担任化学系系主任,任期至1991年5月22日。

获国家人事部颁授的“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合作完成的“休克尔矩阵图形方法”获福建省高教厅科技成果一等奖。


1985年

9月,获“厦门大学先进教育工作者”和“福建省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

任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1986年

5月,合作完成的“多面体分子轨道理论”项目获国家教育委员会优秀科技成果奖。

专著《多面体分子轨道理论》获国家教委优秀论文奖。


1987年

3月,担任厦门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

6月,担任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任期四年。

6月,获福建省人民政府表彰。

10月,获“福建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10月,《多面体分子轨道》一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研究成果“量子化学中的群论新方法”获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989年

9月,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授予人民教师奖章。

11月,论文“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促进高学术水平人才的成长”获福建省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省级一等奖。


1990年

2月,担任厦门大学“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7月,参加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中日双边理论化学学术讨论会”。

8月,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群论方法在量子化学中的新应用”项目获1989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2月,担任首届高等学校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任期五年。

12月,研究项目“群论方法在量子化学中的新应用”获1989年度王丹萍科学技术二等奖。

任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1991年

2月,专著《角动量理论与原子结构》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

4月,获评为福建省“劳动模范”称号,由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发劳动模范奖章。

5月,担任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首任院长,任期至1996年5月。

7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0月,参与卢嘉锡课题组的研究成果“过渡金属原子簇化合物的合成化学与结构化学”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后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2年

3月,荣获首届“福建省优秀专家”称号。

9月,参加在日本京都召开的“第二届中日双边理论化学学术讨论会”。


1993年

参与卢嘉锡课题组的科研项目“钼、铁、硫等原子簇化合物的合成化学与结构化学”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994年

10月,承办第三届中日双边理论化学研讨会,并任会议主席。


1995年

2月,受邀赴台湾参加“两岸中山大学数理学科暨厦门大学化学学科学术交流研讨会”。

5月,合作项目“部分主族元素原子簇离子的激光产生与结构研究”获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5月,合作项目“群表示约化方法、程序与应用”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6月,与卢嘉锡等合作的项目“过渡金属簇合物的多中心d-pπ键理论及其应用”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6年

9月,赴日本京都、冈崎参加第四届中日双边理论化学会议。

10月,担任厦门大学“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二届学术委员会主任。


1997年

8月,荣获“福建省优秀专家”称号。


2001年

5月,合作项目“价键理论新方法及其应用”获教育部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0月,荣获2001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02年

11月,担任新成立的厦门大学理论化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12月,任《结构化学》杂志主编。


2003年

5月,受聘厦门大学“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


2004年

8月,合著的教材《结构化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9月,获“福建省杰出科技人员”荣誉称号。

《结构化学》课程获评福建省精品课程和第一届国家精品课程。


2006年

6月,发起并于武夷山主持召开“第一届海峡两岸理论化学与计算会议”。

9月,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


2008年

5月,赴南京出席第十届全国量子化学会,在会上致开幕词。

7月,专著《张乾二院士论文选集》和《多面体分子轨道(第二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8月,出席厦门大学举行的“张乾二院士从教六十周年暨八秩华诞庆祝大会”。

8月,Journal of Theothretical & Computational Chemistry杂志与《结构化学》杂志出专刊庆祝张乾二院士从教六十周年。


2009年

10月,获“2009年度卢嘉锡化学奖”。


2011年

1月,赴台湾金门出席“第四届海峡两岸理论化学与计算会议”。


2012年

5月,入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8月,出席在陕西师范大学举行的“第五届海峡两岸理论化学与计算会议”。


2015年

4月,获厦门大学南强杰出贡献奖。


2016年

8月,《浪遏飞舟:张乾二传》(作者:林梦海、黄宗实、郭晓音)由厦大出版社出版。


2017年

5月,《弄潮儿向涛头立:张乾二传》(作者:林梦海、黄宗实、郭晓音)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


2020年

5月3日,因病去世。